
11月14日,第17個“雙十一”正式落幕,沒有“尾款人”的狂歡,也少了半夜蹲點的焦慮。節奏放慢、氣氛降溫,但數字依然穩健:星圖數據顯示,2025年“雙十一”全網銷售總額達16950億元,同比增長14.2%,漲幅略有回落;截至11月5日,淘寶閃購作為流量入口,貢獻了超1億的新客訂單;截至11月11日,京東平臺家電家居閃電新品成交額同比增長150%,送裝一體服務訂單量同比增長超90%……
數據背后,是消費邏輯的遷移——人們不再為低價沖動,而是在意怎么買、為何買;平臺也不再制造緊張情緒,而是不約而同地比拼誰更穩、更靠譜。一個更理性、更持續的“雙十一”在“靜默”中成型。

消費心理轉變:
便宜不再是唯一,“雙十一”進入理性花錢時代
“今年‘雙十一’,你買了嗎?”
這句曾經引發全民討論的話,如今在社交平臺上已經激不起波瀾。畢竟,曾經一夜之間點燃的購物欲,如今成了橫跨一個月的促銷季:天貓把結束時間延長至11月14日,京東把戰線拉長到37天,抖音更是57天超長待機。時間緊迫感的消解,讓消費者褪去沖動,有了更多選擇與思考的余地。
11月14日,濟南泉城路蘇寧易購廣場“雙十一”活動仍在持續。消費者劉先生反復比較了5款洗烘套裝,最終選擇價格略高但服務完善的品牌:“便宜幾百塊不重要,壞了能修更重要。”
消費決策從“搶”變成“算”,理性正在成為“雙十一”的新常態。“消費者現在考慮的不僅是價格,更是使用周期內的綜合成本,包括時間、精力、售后保障、潛在風險等。今年‘雙十一’的表現也說明,沖動式消費明顯減少,理性消費正在成為主流。”山東理工大學電子商務研究院院長張壯志說。
拉長的周期,也改變了平臺的博弈方式。天貓強調穩價與正品,推出“價保機制+正品溯源”,并首次引入淘寶閃購;京東主打“以舊換新+送裝一體”,強化履約體驗,也首次讓京東外賣入局;抖音靠直播、品類日,強調內容帶貨;小紅書則主打市集和買手直播。綜合來看,平臺不再只比拼誰價格更低,而是誰更穩、更可信。
“過去,大促依靠聲量制造沖動,如今流量見頂、獲客成本變高,平臺必須回歸商品與服務本身。”張壯志說。
數據也證實了這一點:小紅書電商2025“雙十一”收官數據顯示,成交額破千萬的商家中,平均客單價達3000元,成交額破千萬的買手的客單價平均達7700元。不菲的客單價,折射出消費者更看重品質和體驗,開始追求買得久、用得好的長期價值。

消費結構重排:
耐用品領跑、即時零售上位、社區團購退場
據星圖數據發布的綜合電商平臺銷售額品類榜單,今年“雙十一”家用電器以16.5%的占比居首,手機數碼與服裝緊隨其后,分別占14.6%、14.0%,三者共占45.1%,較去年有所提高。耐用品消費持續領跑,也反映出消費者更加注重使用價值與長期投入的傾向。
在青島市市南區某家電門店,洗烘一體機、掃拖機器人、烘干機成為今年“雙十一”的銷量主力。“年輕消費者更看重時間,這類能幫大家節省時間的最好賣。”該店店長說。
蘇寧易購發布的2025“雙十一”消費洞察顯示,家電消費呈現明顯的結構性升級趨勢:一二線城市市場中,接近60%的消費者選擇了融合AI功能的新趨勢家電;干衣機、洗碗機和凈飲機成為縣域市場最受歡迎的“新三大件”。
服裝領域的變化同樣明顯。今年“雙十一”,天貓運動外套全周期確收超17%,約有65%的運動外套用于日常通勤等城市場景。“城市輕戶外已成為當下主流的現實消費趨勢。”淘天集團運動戶外行業總經理古笛說。
另一條結構性增長曲線來自即時零售。星圖數據顯示,今年“雙十一”,即時零售銷售額670億元,同比增長138.4%。
與即時零售火熱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社區團購的退潮。星圖數據顯示,今年“雙十一”,社區團購銷售額為90億元,同比下滑35.3%。“現在用戶更在意速度,哪怕貴一點,也希望當日能到。”在山東臨沂經營社區團購業務的劉峰(化名)感嘆,隨著電商平臺即時零售崛起,依托微信群接單、次日自提的社區團購,正逐漸失去吸引力。

“雙十一”價值變化:
從比便宜到比靠譜
縱觀這屆史上最長“雙十一”,盡管主播們在鏡頭前喊啞嗓子,卻鮮有商家公開銷售成績或后臺截圖。截至發稿,各大平臺也并未披露GMV(商品交易總額)。
多位商家向記者表示,今年的銷售表現與去年大體持平,部分品類甚至略有下滑。母嬰產品賣家老吳坦言:“今年沒有達到預期。”他直觀感受到,今年“雙十一”,在廣告投入基本持平的情況下,流量和消費力明顯走弱。女裝賣家氧氣也表示,“今年整體成績和去年差不多,抖音增長相對突出,退貨率還是很高。”
這些聲音揭示了一個事實:銷量并不等于增長,高成本與高退貨率正逼迫行業重新審視大促活動。
消費者端的理性同樣清晰。中國消費者協會今年發布的調查報告顯示,消費者最關注的企業經營表現中,“售后保障”“質量過硬”“安全可靠”位居前三,消費從“性價比”轉向“質價比”趨勢明顯。
“與誰更便宜相比,消費者更關心誰最靠譜。這也意味著,‘雙十一’不再只是銷量的競技場,而是檢驗整個電商生態的集中樣本。”張壯志認為,“雙十一”的價值變了,從制造需求變成承接生活,從低價競爭變成信任競爭;平臺比拼的焦點也在變,看誰能提供穩價保障、誰能送裝及時、誰的售后透明,這些才是決定勝負的新標準。
在張壯志看來,這屆“雙十一”靜悄悄,恰恰是消費市場成熟的標志,他提醒行業:增長沒有消失,只是變得更穩、更長。
(大眾新聞記者 王鶴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