蜿蜒在北緯37°的黃河故道,用千年泥沙沉積出獨特風土,孕育著山東葡萄酒產業的原生力量。11月10日,在山東濟南舉行的“對話金磚——山東企業創新發展交流會”上,德州奧德曼葡萄酒莊有限公司(下稱“奧德曼酒莊”)董事長徐義接受了經濟導報記者采訪,從產品創新、產業賦能、文化深耕到國際布局,全面拆解企業發展邏輯,為山東葡萄酒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可借鑒的實踐樣本。

區域優勢賦能產品核心競爭力
“黃河故道賦予的風味優勢,是我們區別于其他產區的關鍵。”如何打造差異化產品競爭力,是當下企業所面臨的重要課題,徐義對此作出了解答。他指出,奧德曼酒莊通過品種篩選與品質提升,將風土優勢轉化為競爭力,成功在山東本土市場與國內其他產區的競爭中實現差異化突圍。
酒水消費理性化、場景小型化目前成為國內發展總趨勢,奧德曼為應對這種消費變化,一方面推出性價比更高的產品,精準對接不同消費層次人群;另一方面推出滿足不同人群個性化口味需求的差異化產品,獲得良好的市場反饋。

同時,徐義指出,山東產區作為葡萄酒的主產區,近年來一直缺失品牌傳播,但山東海岸和內陸兩大葡萄酒產區都具有明顯的特色優勢,就此他提出了形成產業合力的建議,包括借助政策推動品牌建設、加強行業企業交流、引導本土消費等措施促進山東葡萄酒品牌打造。

挖掘本土文化,探索中西合璧路徑
中國葡萄酒產業正經歷從品質對標向文化引領的轉型,尤其在講好本土葡萄酒故事、深化與消費者情感鏈接方面。就目前中國葡萄酒較為低迷的消費市場來看,挖掘中國本土葡萄酒歷史,提升國產葡萄酒文化認同度已刻不容緩。“中國葡萄酒應雙線并行——既要精進西式釀造技術,更要挖掘唐代‘葡萄美酒夜光杯’的本土歷史,讓消費者感受‘中國味道’的傳承。”徐義說道,奧德曼挖掘并復原了魯西北黃河故道本地流傳的清代乾隆年間的耆紅古法葡萄酒工藝,顛覆消費者對“葡萄酒=西方文化”的認知。

從風土筑基的質量把控,到市場適配的精準調整,從產業協同的責任擔當,到國際出海的價值輸出,奧德曼的發展路徑深度契合山東企業發展新階段。未來,隨著產區品牌建設與文化深耕的推進,魯酒有望在國內國際市場重塑競爭力,續寫中國葡萄酒的“黃河故道新篇”。
(大眾新聞·經濟導報記者 杜楊 實習生 王冰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