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國內“眼霜第一股”廣東丸美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603983.SH)密集披露監管整改、H股上市籌劃及三季報等關鍵信息。從10月底收到監管警示函,到11月初官宣赴港上市計劃,這家美妝企業在合規整改與戰略擴張的雙重命題下,正經歷轉型關鍵期。
監管直指財務短板
10月30日,丸美生物同時收到上海證券交易所監管警示函與廣東證監局責令改正措施,這成為企業近期發展的重要轉折點。監管部門現場檢查發現,公司在財務核算與募集資金管理方面存在多項不規范問題。
具體來看,財務核算層面,公司存在收入確認不準確、在建工程轉固不及時等問題,導致2025年上半年營業收入虛增454.68萬元,歸母凈利潤虛增1132.97萬元,占調整前凈利潤的6.10%;在建工程科目虛增5.68億元,而固定資產則少計3.75億元。募集資金管理方面,公司存在募投項目與非募投項目資金混用、項目延期未及時披露等情況,部分募集資金被用于琶洲總部大樓等非募投項目支出。
針對上述問題,丸美生物于10月30日晚間發布公告表示,收到監管措施決定書后高度重視,將嚴格按照監管要求及時進行整改,認真總結并吸取教訓,切實提高合規意識。公司于次日發布會計差錯更正公告,對半年報數據進行調整,并明確整改方向:加強收入確認流程管控、規范在建工程核算、嚴格區分募投項目資金使用。公司相關負責人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已成立專項整改小組,將在1個月內完成整改并提交報告,“此次問題屬規范運作層面的改進空間,并非財務造假,公司將以此為契機完善內控體系。”
募資聚焦國際化戰略
監管信息披露后,丸美生物股價出現明顯波動。數據顯示,10月30日至11月4日,公司股價從36.66元跌至33.31元,跌幅達9.14%;截至11月17日,股價收于33.38元,較8月初的42元高位累計下跌20.5%,總市值縮水至133.85億元。
就在市場關注整改進展的節點,丸美生物于11月11日拋出H股上市計劃,擬在香港聯交所主板發行不超過總股本15%的境外上市股份,募集資金用于增強資本實力與推進國際化戰略。這一決策引發市場熱議——在A股股價承壓、剛受監管警示的背景下,企業為何急于開啟境外融資?
從資金需求看,公司募投項目進展滯后或成重要推手。公告顯示,2019年IPO募集資金投向的“化妝品智能制造工廠建設項目”已三度延期,從原計劃2021年完成推遲至2027年12月,截至2025年6月該項目剩余募集資金僅261萬元。此外,“數字營運中心建設項目”也已兩度延期,四大募投項目中僅一項結項。
丸美選擇此時啟動H股上市,一方面是為補充資金用于主業升級,另一方面或希望通過境外資本市場提升品牌國際認可度。但需注意的是,監管披露的規范問題需徹底整改,否則可能影響H股發行進程。
品牌分化加劇
與資本層面的波瀾相對應,丸美生物的經營業績呈現“增收不增利”特征。2025年三季報顯示,公司前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24.50億元,同比增長25.51%;歸母凈利潤2.44億元,同比僅增2.13%;扣非歸母凈利潤更是同比下降5.42%,降至2.14億元。
費用結構揭示了業績承壓的核心原因。前三季度公司銷售費用高達14.15億元,同比增長32.09%,銷售費用率升至57.73%;而研發費用僅0.63億元,同比增長15.3%,研發費用率僅2.5%,銷售費用是研發費用的22倍!爸貭I銷、輕研發”的模式在行業競爭加劇的背景下,正面臨利潤空間壓縮的挑戰。
品牌發展的分化態勢進一步加劇。核心品牌“丸美”前三季度保持穩健增長,上半年營收12.50億元,同比增長34.36%,小紅筆眼霜、小金針次拋等大單品在雙11期間表現亮眼;彩妝品牌“戀火”同樣勢頭良好,上半年營收5.16億元,同比增長23.87%,有望沖擊年銷10億元目標。但大眾護膚品牌“春紀”已顯現收縮跡象,其天貓旗艦店等線上主流渠道已關閉,公司稱這是“聚焦核心業務的戰略調整”。
值得關注的是,產品質量投訴問題近期有所凸顯。據黑貓投訴平臺數據,8-11月期間,丸美相關投訴集中于產品異物、皮膚過敏、售后推諉等問題,12315平臺也公示了多起質量相關投訴。對此,公司表示將升級品控體系,建立投訴快速響應機制。
美妝企業需破局發展瓶頸
作為國貨美妝領域的代表性企業,丸美生物的近期動態折射出行業共性問題:在監管趨嚴、渠道變革、消費升級的多重壓力下,如何平衡規模擴張與規范運作,如何實現“營銷驅動”向“研發+產品驅動”轉型。
監管部門對財務規范、信息披露的嚴格要求,將推動美妝行業加速洗牌。企業需將合規作為發展底線,同時加大研發投入、優化產品結構,才能在激烈競爭中立足。丸美生物的H股上市計劃若能順利推進,或將為其轉型提供資金支持,但關鍵仍在于整改落實與主業升級的實效。
對于后續發展,丸美生物表示,將在完成監管整改的基礎上,聚焦眼部護理與抗衰護膚核心賽道,提升研發投入占比,同時通過H股上市拓展國際融資渠道。市場將持續關注其整改進展、業績改善及H股上市的后續推進情況。
(大眾新聞·經濟導報實習財經研究員 孫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