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傳統超市的“重構”正在多線展開:一邊加快門店調改,一邊通過關店實現“瘦身”。
在這場行業轉型中,永輝超市(601933.SH)(下稱“永輝”)無疑是最激進的“玩家”。
永輝最新披露的《2025年度向特定對象發行A股股票募集說明書(申報稿)》(下稱“申報稿”)顯示,其擬募資不超過31.14億元,其中大部分投向門店調改、物流升級以及補充流動資金——共有216家門店被納入新一輪改造計劃。
這意味著,“調改”已被永輝置于戰略核心。但另一條線路同樣清晰:不能調改的門店,則正被快速關閉。
大規模調改持續推進,
實際效果有待落地
永輝如今幾乎把全部賭注押在“學習胖東來”式的調改上。從試點到全面鋪開,截至2025年6月底,永輝已完成124家門店調改。本次募投又新增216家,力度空前。
調改的核心,是對“人、貨、場”的全面重塑,“是對于原有經營方式的重大變革。”永輝在申報稿中寫道。
不過永輝也坦言,調改門店需要對店面進行重新裝修布局、購置門店設備及進行宣傳和鋪貨投入,因此在調改前期資金投入金額較大,若調改店進入穩態經營期后,運營指標無法持續提升,將直接影響公司未來的經營業績。
目前來看,調改雖顯得聲勢不小,但實際效果尚未落地,永輝的整體收益依舊下行。
調改與關店并行,
單季度處置損失超6億元
相比調改的投入,關店帶來的影響更加直接。
就在上月底,永輝董事會通過了關閉104家超市門店的議案。第三季度,其關閉處置門店產生的損失金額約為6.12億元。公告亦提到,部分門店關閉事宜仍正在處理中 。
永輝正通過“調改+關店”雙線調整門店布局。
經濟導報記者注意到,以山東為例,永輝調改動作密集推進:濟南龍湖北宸天街店、奧體天街店先后調改重開;泰安愛琴海購物公園店也完成調改重新營業;濟南華山環宇城店則預計于11月底恢復營業。
但也有門店被排除在調改之外。
永輝泰安吾悅店于10月19日發布停業公告,對過去經營存在的問題表達歉意,并稱永輝2024年開始已經啟動在全國的正式調改。但公告并未說明該店為何未被納入調改計劃。
公告僅稱,“公司總部正在對各項資源進行統一整合與優化,經過綜合評估,決定本店將于11月14日至20日進行出清活動,并于11月20日營業結束后停止經營。”
雖然未直接點名關店原因,但永輝在山東的策略已呈現出“能調則調、不能調則關”的鮮明傾向。
營收連續下滑,凈利潤持續為負
永輝的改革效果尚未有足夠財務體現。從2022年至今,其收入持續下降,凈利潤則連續為負。
申報稿顯示,2022年、2023年、2024年以及2025年上半年,永輝的營業收入分別為900.91億元、786.42億元、675.74億元和299.48億元。同期歸母凈利潤分別為-27.63億元、-13.29億元、-14.65億元和-2.41億元。
永輝表示,主動關閉持續虧損門店,導致營業收入下降;同時,投入資源對門店進行調改,毛利率短期受到影響。
最新三季報也未有明顯改善。2025年前三季度,永輝實現營業收入424.34億元,同比下降22.21%,歸母凈利潤為-7.10億元,較上年同期下降6.32億元。
永輝同樣解釋稱,一方面零售行業競爭激烈,公司客流、客單均出現一定程度下滑;另一方面,其主動進行門店優化調改,在對潛力門店進行關店改造的同時淘汰關閉了部分尾部門店,以上兩方面因素共同影響,使得公司同店銷售及門店數量均有所下滑。
而截至2025年6月30日,永輝負債總額為299.59億元,資產負債率為88.21%,償債壓力同樣不小。
行業進入“要么調改、要么關店”階段
值得一提的是,永輝的調整并非孤例。傳統超市普遍進入“要么調改、要么關店”的新周期。
今年10月,營業20年的青州銀座商城宣布閉店。銀座股份(600858.SH)相關人士對經濟導報記者表示,“閉店的同時,我們也在拓展新店。我們最近一直在調改,是綜合考量的,如果門店能調改的話,就進行調改,如果關店利大于弊,可能就會關店。”
根據銀座股份2025年半年報,今年上半年,其新開2家門店、關閉2家門店。
近年來,銀座股份在年報中多次提到“去枝強干”。經濟導報記者梳理年報信息顯示,2024年,其新開8家門店,關閉7家門店;2023年新開7家門店、關閉4家門店;2022年新開1家門店、關閉4家門店。
家家悅(603708.SH)同樣在加速調整。
家家悅2025年三季報顯示,第三季度新開直營門店7家,新增加盟店13家。與此同時,其稱,因公司布局優化、門店搬遷、租賃合同終止等原因關閉門店14家。
在家家悅2025年半年報中,家家悅營業收入同比下降3.79%,其表示,主要是優化門店布局,按照有進有退的原則,關閉了效率低的尾部門店,短期對收入增長有一定的影響。
家家悅在今年半年報中提到,完成了30家門店的調改升級。上半年新開門店29家,同時關閉了低效門店。
傳統超市行業的共同邏輯愈發清晰:調改與關店成為主旋律。但這些動作能否真正轉化為盈利能力,仍是外界最為關注的問題。
(大眾新聞·經濟導報記者 孫羅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