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環境部近日印發《2024、2025年度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鋼鐵、水泥、鋁冶煉行業配額總量和分配方案》(下簡稱《配額方案》),并就政策意圖、實施路徑與下一步擴圍思路作出集中回應。
碳市場正成為推動綠色低碳轉型的關鍵制度抓手,一系列密集動作也釋放出明確信號: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正邁向覆蓋工業領域主要排放行業的新階段。
自2021年上線交易以來,全國碳市場全面啟動運行,其覆蓋范圍也從最初僅納入發電行業,實現了市場啟動以來的首次擴圍——今年3月,經國務院批準,鋼鐵、水泥、鋁冶煉三大行業正式納入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管理,覆蓋的溫室氣體種類也從單一的二氧化碳,擴大至二氧化碳、四氟化碳、六氟化二碳。
在此基礎上,市場的關注點進一步集中到配額分配上!杜漕~方案》延續并升級了以往實踐。
我國碳市場最早從發電行業起步,已經積累了可復制經驗!杜漕~方案》的核心框架仍遵循“基于碳排放強度控制的免費配額分配”模式;企業的配額量與其實際產出量動態掛鉤,不設絕對的碳排放總量上限,為行業保留合理的發展空間。
同時,配額聚焦生產過程中的直接排放,不覆蓋因外購電力、熱力導致的間接排放;配額分配鎖定每個行業碳排放最集中的生產企業,這種“抓大放小”的思路,更突出減排重點。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政策對數據質量的強調也達到新高度。生態環境部明確表示,碳排放數據質量是全國碳市場的“底線與紅線”。
沒有可靠數據,就無法形成有效市場。因此,《配額方案》還強化了數智化監管手段:利用區塊鏈、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工具,提高對數據造假的識別與打擊能力。這也將為市場運行建立更透明、穩定的基礎。
隨著首次行業擴圍完成,全國碳市場下一步擴圍路徑也隨之更加清晰。今年8月發布的《關于推進綠色低碳轉型、加強全國碳市場建設的意見》,對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進一步擴圍提出了明確要求。
生態環境部此次透露,已啟動化工、石化、民航、造紙等行業擴圍前期準備工作。到2027年,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基本覆蓋工業領域主要排放行業。
當前,一系列基礎性工作正在同步推進。政策方向也已經明確:堅持“成熟一個、納入一個”的原則,根據行業發展狀況、降碳減污貢獻、數據質量基礎、碳排放特征等,有序擴大覆蓋行業范圍和溫室氣體種類。
全國碳市場正進入一個全面推進的關鍵階段。擴圍不僅意味著納入主體增加,更意味著產業結構調整和綠色轉型繼續深化。
隨著碳排放管理體系不斷完善,減排措施持續落地,全國碳市場將在加快經濟社會綠色低碳轉型中發揮愈發關鍵的作用。它既為實現“雙碳”目標提供動力,也將影響未來的產業格局。
(大眾新聞·經濟導報記者 孫羅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