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公布2025年院士增選結果,山東省5名專家當選兩院院士,3名專家當選兩院外籍院士。其中,5名山東省當選兩院院士的專家是:山東大學講席教授梁作堂、劉建亞,嶗山實驗室研究員唐波,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潛艇學院教授陸銘華,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俞志明;3名當選兩院外籍院士的專家是山東大學講席教授阿洛基亞·那桑、山東大學名譽博士阿迪·沙米爾、山東大學講席教授張友明。
新增8位兩院院士,是山東歷史最好水平,更是科技強魯人才強魯的生動見證。從研究領域看,這8位兩院院士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原子核物理理論、信息與電子、海洋環境與生態學、納米光電材料及器件、密碼系統構建與密碼分析、基因組編輯技術開發和應用等前沿領域,他們在專業領域取得的成就,是山東全力打造科技人才集聚高地結出的碩果。
新增8位兩院院士,背后是山東高度重視科技人才工作。2024年7月舉行的全省科技大會指出,“走在前、挑大梁”是中央賦予山東的重大使命。實現“走在前、挑大梁”,科技創新必須率先“走在前、挑大梁”。全省上下要錨定“走在前、挑大梁”,大力實施科教強魯人才興魯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建設科技強省,著力打造全國重要的區域創新高地和科技創新策源地,奮力爭當國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排頭兵。

“良禽擇木而棲”,高端人才加速集聚山東,最根本的原因是山東為各類人才施展才華,提供了干事創業的廣闊舞臺。“十四五”期間,山東以人才引領科技強省建設,全方位培養、引進和用好科技人才,重點開展了三方面工作:
一是強化頂層設計。山東編制了首個科技人才發展規劃,頂尖人才來魯創新創業最高可獲得5000萬元省級綜合資助和6000萬元股權投資。對省級人才類創業項目最高給予1500萬元股權投資。同時,出臺《外國人來山東工作便利化服務若干措施》,不斷優化外國人才服務流程。
二是強化引育并舉,戰略人才力量持續壯大。重點打造三支人才隊伍。聚焦頂尖人才,健全院士團隊穩定支持機制,加大頂尖人才引進力度,
三是強化生態營造,人才創新活力持續提升。加強創新文化建設,大力倡樹“創新不問出身、探索不設邊界”的理念。
新增8位兩院院士,背后是山東加速成為科技人才集聚高地。一組數字對比很能說明山東高端人才的集聚的力度和速度:
一個是2021年3月山東統計局公布的數據:“十三五”末,山東實施領軍人才“筑峰計劃”,累計遴選泰山學者1529人、泰山產業領軍人才970人,住魯院士達86位,國家級領軍人才超過880名。
一個是11月20日山東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行“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省科技廳公布的最新數據:“十四五”期間,全省住魯兩院院士和海外學術機構院士達165人,其中全職住魯海洋界院士22人、占全國總數三分之一,居全國首位。其中特別指出,“各類人才加速來魯態勢明顯,全省省級以上領軍人才超9600人,數量創歷史新高。”
5年時間,住魯院士從86位躍升到165人,而且又新增8位院士,是喜上加喜,也意味著山東形成了人才孕育成長的優良生態。

高端人才聚集山東的過程,也是山東經濟跳躍式發展的過程。5年來,全省地區生產總值從2020年的7.44萬億元增加到2024年的9.86萬億元,占全國份額由7.19%提升至7.31%,這離不開科技的貢獻,離不開科技工作者的奉獻。
當前,“十四五”和“十五五”交接,山東正處在現代化強省建設的關鍵階段,山東地區生產總值即將邁向10萬億。
越向峰巔前進,科技愈加重要。10月23日閉幕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指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支撐。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創新驅動實質是人才驅動,山東“走在前、挑大梁”需要更多高端人才。
(大眾新聞記者 周學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