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距離2025年結束僅余40天,實現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已進入最后沖刺階段。
上周,山東省經濟社會發展專題會東片區、西片區分別在煙臺市和泰安市召開。分片區召開經濟社會發展專題會,近年來頗為罕見,也引起了廣大黨員干部的關注。
在“十四五”即將收官、“十五五”謀篇布局的關鍵節點,這兩場專題會,釋放出哪些信號?不妨從三個“度”來理解。


01對齊“顆粒度”
顆粒度,即細節詳盡程度。顆粒度越細,意味著細節越詳盡。當下流行這樣一句話——對齊顆粒度,指雙方將細節信息進行同步,形成共同認知。
分析研究經濟社會發展情況,同樣需要對齊“顆粒度”,使認知與實際情況相契合,掌握的信息越詳細,心里就越有底。
東片區8市是穩定全省經濟大盤、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壓艙石”,西片區8市在全省大局中同樣地位重要、作用顯著。此次會議打破常規,分片區組織各市“一把手”深入交流,說不定就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增量如何做足?減量如何遏制?變量如何應對?與會者不避矛盾、直擊痛點,結合各地實際謀求問題解決之道,確保認知與現實的“顆粒度”高度匹配。
針對制約發展的瓶頸,會議采取解剖麻雀式分析。例如,有的市提出傳統產業升級中的短板,有的市探討促消費中的瓶頸制約。通過數據對比和短板分析,各方不僅找準問題根源,更提出可操作的解決方案,將對齊“顆粒度”從理論層面落實到具體規劃中。
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在于精準施策,只有不斷提升認知的“顆粒度”,才能夯實決策的基礎、增強行動的底氣。


02提升“飽和度”
一張照片,飽和度調高一些,看上去就會更明艷。經濟工作同樣如此,要讓“成色”更足、“質感”更優,也得加大力度,提升工作“飽和度”。
當前發展中不確定、難預料的因素增多,經濟穩增長的基礎尚不牢固,稍有松懈,就可能錯失良好態勢。
面對困難和問題,以怎樣的精神狀態、怎樣的作風、怎樣的擔當去推動工作、解決問題,十分關鍵。此次會議上,“全力以赴”一詞被多次提及,體現出經濟大省挑大梁的信心決心。
“飽和度”不僅體現在工作作風上,更體現在具體項目建設上。會議專門安排了現場調研,與會者共同考察了裕龍島煉化一體化、中廣核山東招遠核電、萬華蓬萊產業園、泰開變壓器精益生產智造、泰安新型儲能產業示范基地、亞榮新材料產業園等6個重點項目。
在項目一線看進度、比干勁、找差距,切實增強了抓項目、促發展的緊迫感,凝聚起“項目為王、實干為先”的共識。與會者深切體會到,唯有保持“爭一流”的標準和“釘釘子”的韌勁,才能推動工作向深處發力、向實處延伸。
以沖刺姿態拉滿工作“飽和度”,把項目建設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產業優化升級,積極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才能不斷塑強高質量發展新優勢。


03追求“平衡度”
彈鋼琴時,十個指頭靈活配合,才能奏出和諧樂章。推動經濟發展,維護好“平衡度”,才能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不可否認,山東各地發展基礎不同,資源稟賦各異,存在區域上的差異。比如,東片區對外開放程度更高些,開放型經濟優勢顯著;西片區傳統產業占比更高,升級任務更重一些。
分片區召開會議,并不意味著割裂區域之間的協同,或是厚此薄彼、搞差異化對待。相反,會議正是尊重東、西片區在產業結構、市場需求、對外開放水平等方面的差異,通過精準捕捉各自“痛點”,因地制宜推動區域協同發展,避免“一刀切”帶來的水土不服。
區域發展要協同,各項工作也要統籌推進。會議要求,統籌抓好工業運行、項目建設、提振消費、穩住外貿、助企紓困等重點工作,統籌發展和安全,統籌當前和長遠,堅決實現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及早謀劃明年一季度經濟工作,確保“開門穩”“開門紅”。
平衡之道,在于節奏與力度的統一,既不偏廢其一,也不畸輕畸重。唯有在動態中尋求均衡,在協調中激發合力,才能讓發展的每一步都走得穩健而深遠。
(大眾新聞記者 于新悅 李子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