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能源局最新數據顯示,10月份全社會用電量同比增長10.4%,創下今年月度增速新高。從產業看,第三產業用電量達1609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7.1%。其中,生產性服務業的表現尤為突出,如互聯網數據服務業用電量同比增長46%;充換電服務業用電量同比增長61.8%。
這組數據折射出我國經濟轉型升級的深層邏輯——生產性服務業正以“電”為媒,帶來經濟增長的新可能。
從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提出“構建政企常態化溝通機制,政策工具箱精準滴灌產業生態”,到“十五五”規劃建議明確提出“實施服務業擴能提質行動”,政策紅利之下,生產性服務業用電占比提升,有望成為繼制造業之后的第二增長極。
“生產性服務業現在占GDP的28%左右,要把它當作和制造業一樣重要的實體經濟,到2040年力爭占GDP的40%,以構建中國式現代化產業體系。”11月23日,第十屆復旦首席經濟學家論壇舉行,國家創新與發展戰略研究會學術委員會常務副主席黃奇帆在主旨演講中表示。
當前,生產性服務業用電的這種結構性變化,為我們觀察國內經濟帶來了新視角。前三季度,我國服務業增加值同比增長5.4%,當互聯網數據服務用電增速(46%)遠超整體服務業增速,表明了數字經濟對經濟增長貢獻率持續提升;當充換電服務用電增速領跑全行業,也意味著新能源汽車產業進入市場化爆發期。
站位山東來看,山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于今年9月印發《關于推動服務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推出6個方面42項針對性推進舉措,作為下半年以及未來一段時間提升發展服務業的具體抓手。其中,《若干措施》將生產性服務業作為重點,將加大龍頭骨干企業引進培育力度,年底前新培育認定30家左右生產性服務業領軍企業、20家左右服務業創新中心,引領帶動行業加快發展。
生產性服務業用電量的“領跑”,也是新質生產力成長的“晴雨表”。當每一度電都承載著技術創新與模式變革,反映出我們的經濟也邁入了“高質量增長”的新軌道。
未來,隨著“十五五”服務業擴能提質行動深化,生產性服務業有望在2035年貢獻過半的GDP增量,為經濟注入更多“綠色動能”。
(大眾新聞·經濟導報記者 初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