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收官,山東的民生成績單怎么樣?那些關于就業、養老、技能和創業的熱門話題,是否化為了百姓生活中真切的獲得感?
11月26日,山東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的發布會上,山東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黨組書記、廳長張濤亮出的一組關鍵數據給出了堅實回應:城鎮新增就業608.93萬人,基本養老保險參保率高達96.1%,高技能人才總量突破480萬人,發放創業擔保貸款978.65億元,直接扶持創業36.45萬人……山東用這一連串數字,把“民生”這個宏大的詞語,寫進了千家萬戶的生活里。

山東打好就業“組合拳”,端牢608萬人的飯碗
就業是民生之本,也是經濟發展的“晴雨表”。如何把飯碗端牢端穩,關鍵看政策是不是真的給力。
山東作為經濟大省、勞動力大省,始終將穩就業擺在突出位置,不斷夯實就業這一最大民生。“十四五”以來,山東連續三年、累計五次獲得國務院及國家部委就業工作專項激勵,穩居全國第一方陣。政策體系的迭代升級為就業提供了有力支撐——山東在全國率先出臺《關于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的實施意見》,圍繞高校畢業生、農民工、就業困難人員等重點群體,打出就業補貼、穩崗返還、技能提升、創業扶持等“組合拳”,構建起具有山東特色的就業政策框架。就業總量持續增長,結構不斷優化,城鎮新增就業608.93萬人,超額完成目標。
針對高校畢業生,山東創新建設大學生就業創業賦能中心,持續開展“就選山東”“百校千企促就業”等品牌活動,助力青年順利就業;面向農民工群體,培育勞務品牌300多個,規模穩定在2300萬人左右,并通過城鄉公益性崗位安置就業159.49萬人,規模全國第一。
在圍繞服務農民工就業方面,開展“魯力同心”農民工服務保障系列行動,試點推出農村務工人員市民化服務“一件事”,在崗位推薦、交通出行、勞動維權、文化生活等方面送給農民工朋友“看得見”“摸得著”的溫暖,外出農民工每年穩定在1000萬人左右。
張濤表示,為更好地幫助企業穩崗位、穩預期,山東還實施了重大戰略、重大項目、重點領域、重點產業、重點企業和基層城鄉“五重一基”就業崗位挖潛擴容計劃,實施“穩崗助企”專項行動,擴大穩崗擴崗專項貸款規模,“一對一”提供針對性的指導和服務。頂格延續實施穩崗返還等政策,2021年以來,向參保單位發放失業保險穩崗返還資金87.3億元,惠及企業101.7萬家,助力企業實現穩崗和發展的雙贏。
山東480萬工匠力撐“制造強省”硬底氣
有了飯碗,還得看這碗飯能不能吃得長久、吃得香甜。“技能改變命運”在山東不是一句空話。
在“技能山東”品牌引領下,全省高技能人才總量超過480萬人,較“十三五”末增長45%,中華技能大獎獲得者、全國技術能手、齊魯首席技師等領軍人才數量位居全國前列。
山東堅持校企協同育人,充分發揮224所技工院校的主陣地作用,組建18家省級重點技工教育集團(聯盟),開設千余個“訂單班”“冠名班”,推動人才培養與產業升級同頻共振。評價制度改革不斷深化,在全國率先推行企業技能人才自主評價,開展工程技術領域高技能人才與工程技術人才職業貫通互評,打破職業發展“天花板”。職業技能競賽成為人才脫穎而出的重要舞臺。山東每年組織百余項省級“技能興魯”賽事,帶動數百萬技能人才切磋技藝、展示風采。在第三屆全國職業技能大賽中,山東選手斬獲4金7銀5銅,創歷史最佳成績。
手藝好了,腰板就直,找工作自然更有底氣。
從職工到快遞小哥,山東“老有所養”一個不落
本領強了,收入穩了,大家最惦記的人生大事就是:將來老了怎么辦?山東在這件事上,可謂是把網織得又大又密。
截至今年10月底,全省基本養老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參保人數分別達8017.8萬人、1681.3萬人、2107萬人,基本養老保險參保率達96.1%,均超額完成“十四五”目標。職工養老保險參保人數占比提升至45.16%,群眾“老有所養”的底氣更足。
此外,山東扎實推進企業養老保險全國統籌、延遲退休、個人養老金等重大改革,失業保險和工傷保險實現省級統籌。山東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副廳長、新聞發言人李士功介紹,創新出臺“人才年金”辦法,精準服務有需求的用人單位,優先將符合條件的人才納入覆蓋范圍。推動成立省級企業年金發展聯盟,構建機構合作機制,有效增加資源供給,為企業和職工提供更加優質的企業年金服務。目前,全省個人養老金開戶數量已超過1400萬。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7月1日,新就業形態人員職業傷害保障試點啟動,截至10月底,已將滴滴出行、美團、餓了么、貨拉拉等出行、即時配送、同城貨運3個行業的11家平臺企業納入試點范圍,參加職業傷害保障人數已達到144.7萬人,為新興勞動者撐起“保護傘”。
978億貸款“貸”動36萬人創業夢
飯碗穩了,養老有譜了,社會的創業活力自然迸發出來。山東深諳此道,拿出真金白銀支持敢想敢干的人。
“十四五”期間,全省發放創業擔保貸款978.65億元,直接扶持創業36.45萬人;開展創業培訓90萬人次,賦能15萬人成功創業。政策集成效應顯著,山東出臺《山東省“創業齊魯”行動方案(2024—2026年)》等系列文件,率先推進個人創業“一件事”集成改革,聯辦事項由5項增至11項,群眾跑腿次數由最多11次減至1次,相關經驗在全國推廣。在臨沂,一家外貿企業受訂單周期長、資金周轉慢的影響,面臨資金缺口。臨沂市人社局聯合合作銀行主動上門,開通創業擔保貸款綠色通道,完成400萬元創業擔保貸款審批,度過了資金難關。
在搭建賦能平臺方面,建成國家級創業孵化基地7家、省級以上基地148家、省級創業創新綜合體20家,創新開展創業街區建設試點,構建“需求即時響應—資源精準匹配—問題閉環處置”的服務機制。創業陪跑機制成為全國首創,建成陪跑空間99處,配備導師和專員千余名,為1265個“金種子”項目提供全鏈條陪伴式賦能。
從城鎮新增就業608.93萬人的堅實底座,到96.1%的基本養老保險參保率織就的兜底網絡;從超480萬高技能人才提供的強大動能,到978.65億元創業擔保貸款激發的市場活力,這幾個關鍵數據并非孤立存在,它們環環相扣,共同勾勒出山東在高質量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清晰邏輯與溫暖底色。
相信在未來,這張越織越密的民生保障網,會讓百姓的獲得感更足、幸福感更持續、安全感更有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