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萬億、2.5萬億、超千億……“十四五”數據亮眼,山東省屬企業實力藏不住了
11月26日,經濟導報記者從山東省政府新聞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十四五”以來,面對國際國內嚴峻復雜形勢,省屬國資國企攻堅克難、承壓前行,經濟運行保持穩中有進的良好態勢,省屬企業主要財務指標均實現突破躍升,資產總額、收入總額、利潤總額分別突破五萬億、兩萬億、千億元大關,在全國省級監管企業中持續領先。2024年,省屬企業資產總額達5.3萬億元、營業收入達2.5萬億元、利潤總額超千億元,較“十三五”末分別增長45%、44%、42%,在全國32個省級國資委監管企業中,不包括直轄市,山東省屬企業資產總額、營業收入均居第1位,利潤總額居第2位。
預計增加值、利潤總額比“十三五”增長60%、80%
省屬企業的主要指標提升顯著,在保值增值方面,2024年末省屬企業國有資本總量較“十三五”末增長33%,年均增速達到7.5%。在經營效益方面,省屬企業“十四五”期間創造的增加值、利潤總額,預計比“十三五”期間分別增長60%、80%。
最值得關注的是骨干企業的實力強勁。“十四五”期間,省屬企業聚焦增強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競爭力,綜合實力不斷增強。截至2024年,山東能源、山東重工、山東高速、山東港口等4戶企業利潤總額過百億元。其中,山東高速、山東能源、山東黃金3戶企業上榜世界500強,山東能源、浪潮集團等10戶企業上榜全國500強,省屬企業“壓艙石”“穩定器”作用進一步發揮。
從經營質效看,省屬企業2024年實現全員勞動生產率60.3萬元/人,較“十三五”末增長42.4%;經營現金凈流量1811.5億元,較“十三五”末增長41.9%,與收入、利潤增速相匹配;研發經費投入529億元,較“十三五”末實現翻番,研發經費投入強度由“十三五”末的1.48%增長至2.07%。從人均指標看,2024年度省屬企業人均創收、人均創效分別較“十三五”末增長49.6%、47.4%,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在社會貢獻方面,2024年,省屬企業增加值較“十三五”末增長36.8%,年均增幅達8.1%,為全省GDP增長作出應有貢獻。省屬企業上繳稅費總額952.8億元,較“十三五”末增長34.9%;環境保護及生態恢復支出67.3億元,年均增長率21.6%。與“十三五”期間相比,“十四五”期間省屬企業年均就業人數預計增長8%,對外捐贈支出預計增長20%。
研發經費投入年均復合增長率超20%
省屬企業的創新能級明顯提高。
“十四五”以來,省屬企業研發經費投入年均復合增長率超20%,2024年達529億元,居全國省級監管企業首位;省屬企業擁有全國重點實驗室4個、國家級科研平臺78個、省部級科研平臺609個,規上工業企業全部設立研發機構,涌現出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山東重工發布熱效率達53.09%的商業化柴油機,第四次打破柴油機熱效率世界紀錄;山東港口建成全國首個全國產全自主自動化集裝箱碼頭,作業效率14次刷新世界紀錄。
圍繞“國之大者”“省之大計”,推動省屬國有資本向“十強”產業、基礎設施、重要礦產資源及公共服務領域集中,相關重點領域資產占比達93%。
目前,有25戶省屬企業在全省19條重點產業鏈擔任“鏈主”,帶動我省高端裝備、新一代信息技術等領域形成產業集群。山東重工的重型發動機、重卡銷量保持全球第一;山東港口貨物吞吐量超18億噸,體量規模全球第一;浪潮集團服務器市場占有率全國第一、全球第二;山東鐵投助力全省高鐵通車里程達3055公里,位居全國第一;山東高速運營管理高速公路9116公里,居全國同行業首位。
改革任務已接近全面完成
備受關注的國企改革三年行動已完成,山東省屬國資國企在國務院國資委組織的三次評估中成績均領跑全國,另外,深入實施國有企業改革深化提升行動,截至9月底,改革任務已接近全面完成。
持續深化重組整合,推動山東航空與中航集團完成聯合重組,山鋼集團與中國寶武重組取得重要實質性進展,完成山東國惠與山東發展、山東國投與山東人才、魯糧集團與山東種業等6戶企業重組整合,國有資本配置效率明顯提高。
值得一提的是,山東省國資委制定完善中國特色國有企業現代公司治理評估辦法,圍繞各治理主體履職規范以及協調運轉等4個方面,明確21項評估重點,引導企業全面提升治理水平,這項工作在全國范圍內屬于首創,被國務院國資委在全國國資系統全文印發推廣。深入實施“控機構、控崗位、控總量、控總額、控招錄”改革,省屬企業總部機構壓減了14.9%,人員編制壓減了15.9%,企業管理運營更加精簡高效。
印發《省屬企業主責主業管理辦法》,重新明確主責主業,省屬企業主業數量均控制在3個及以下,半數企業實現“一企業一主業”。
近三年省屬企業主業投資占比均超98%。在全國省級層面率先建成省屬企業司庫系統,基本實現對權屬企業銀行賬戶全部可視、資金流動全部可溯、歸集資金全部可控。強力推進層級壓減專項整治,近兩年累計壓減權屬企業1325戶,截至去年底,除納入特別監管清單的企業外,省屬企業法人層級、管理層級均已控制在四級以內,企業內部管控水平明顯提升。
(大眾新聞·經濟導報記者 王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