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山東省發展改革委、山東省海洋局組織開展了2025年省級現代海洋特色產業集聚區申報評審工作,確定了濱州無棣現代海洋漁業產業集聚區等7個省級現代海洋特色產業集聚區擬認定名單,并于6月23日公示。
2024年全年,山東11個海洋傳統產業共實現增加值7510億元,海洋漁業等4個千億級支柱產業共實現增加值6249.3億元,“主引擎”作用顯著。經濟導報記者注意到,此次公示的名單全部屬于傳統產業,且有4個屬于支柱產業,山東省宏觀經濟研究院馬方奎副研究員表示,隨著新一批海洋特色產業集聚區獲批建設,山東海洋特色產業集聚區已基本覆蓋了山東海洋主導產業,形成了海洋傳統產業、新興產業、未來產業協同培育發展的梯度體系。
山東海洋經濟發展的新支撐
本次公示的省級現代海洋特色產業集聚區擬認定名單共7個,分別是濱州無棣現代海洋漁業產業集聚區、青島自貿片區海洋交通運輸產業集聚區、日照東港海洋特色文旅產業集聚區、煙臺蓬萊海工裝備制造產業集聚區、威海乳山海上風電裝備制造產業集聚區、煙臺芝罘海洋特色文旅產業集聚區、青島西海岸新區海洋船舶和海工裝備制造產業集聚區。加上今年年初已經公布的首批名單,山東即將擁有13個省級現代海洋特色產業集聚區。
縱覽這兩批次13個產業集聚區,涉及了現代海洋漁業、海洋交通運輸、海洋特色文旅、海洋船舶和海工裝備制造等多個海洋產業傳統領域,其中現代海洋漁業有煙臺、濱州兩處,海洋交通運輸有青島一處,海洋特色文旅有日照、煙臺兩處,海洋船舶和海工裝備制造則有青島和煙臺兩處,海洋化工業有濰坊一處。
此外,還有涉及海洋電力、海洋生物、海洋食品和人工智能等海洋新興產業的聚集區,可謂傳統與新興產業一應俱全、結構完整。
而從地域分布上看,13個產業集聚區的分布遍及沿海7市,其中青島最多,共有4處;煙臺3處;威海2處;濱州、東營、日照、濰坊各1處。
公開數據顯示,2024年,山東省海洋生產總值突破1.8萬億元關口;具體到細分領域,山東的海洋漁業、海洋水產品加工業、海洋礦業、海洋鹽業、海洋化工業、海洋電力業、海洋交通運輸業7個產業增加值位居全國第一。不難看出,這些海洋經濟中快速發展的領域,與13個產業集聚區高度重合。
作為研究海洋產業的專家,馬方奎表示,近年來,山東通過建立完善海洋特色產業集聚區培育機制,聚力推進海洋產業合理布局、集聚發展、創新賦能、綠色轉型和開放合作,努力將海洋特色產業集聚區打造成為全省海洋科技創新的引領區、海洋新質生產力培育的核心區和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示范區,為打造現代海洋經濟發展高地提供堅實支撐。
傳統支柱產業聚集發力
經濟導報記者注意到,從海洋產業結構上看,13個產業集聚區中還是傳統產業居多。公開數據顯示,2024年,山東11個海洋傳統產業共實現增加值7510億元,同比增長6.9%,占全省主要海洋產業增加值的93.1%;其中,海洋漁業、海洋化工業、海洋交通運輸業、海洋旅游業等4個千億級支柱產業共實現增加值6249.3億元,同比增長6.7%,占全省主要海洋產業增加值的77.5%,對全省海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38%,“主引擎”作用顯著。
而從產業體系角度分析,2024年,山東15個主要海洋產業實現增加值8068.6億元,連續五年居全國首位;其中,海洋漁業、海洋水產品加工業、海洋礦業、海洋鹽業、海洋化工業、海洋電力業、海洋交通運輸業7個產業增加值位居全國第一。不難看出,這些高增加值的產業領域,與13個產業集聚區的重合度較高。
去年印發的《關于加快現代海洋特色產業集聚區建設的意見》提到,要統籌推進海洋傳統產業集聚區建設,每年按一定比例擇優打造一批特色鮮明的海洋傳統產業集聚區。同時,還深入實施省級企業技術創新項目計劃,支持集聚區企業加強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研發,助力傳統產業數智化、高端化轉型升級。
數據顯示,目前山東海洋經濟對全省國民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23%。馬方奎表示,省級現代海洋特色產業集聚區是全省海洋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未來,隨著省級現代海洋特色產業集聚區建設的持續推進,我省海洋經濟發展的動能將不斷增強,現代海洋產業體系也將日臻完善,有望形成更多各具特色的海洋產業新高地。
(大眾新聞·經濟導報記者 杜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