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盛夏,全省科技大會如期而至。
6月27日下午,山東大廈影視廳內群星閃耀——2024年度省科學技術獎最高獎、省自然科學獎、省技術發明獎、省科學技術進步獎、省科學技術青年獎、省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等獎項獲得者,接受了集體表彰。
他們中,有的來自高校、科研院所,有的來自醫院,有的來自企業,有的來自新型研發機構……他們都長期奮戰在科研與科普一線,是山東爭當國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排頭兵”的主力軍。
當今世界,誰能下好科技創新這步“先手棋”,誰就能占據未來發展制高點。沉甸甸的獎項,是對勇攀科學高峰的科技工作者的禮贊,更指明了全省科技創新事業的重點突破方向。
基礎研究是整個科學體系的源頭,是所有技術問題的總機關。“基礎研究一旦取得成果,往往都是顛覆性的,我的研究領域數學就是一門基礎學科。”大會現場,獲得省科學技術獎最高獎的山東大學教授劉建亞分享了自己的感悟。數十年來,劉建亞和團隊堅持挑戰最前沿難題,深耕素數分布、自守形式等數論的核心領域,在數論相關領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有力提升了中國數學的國際話語權。
近年來,山東十分重視基礎研究,推出一系列政策措施。就在去年底,山東出臺方案,提出加快布局“基礎研究特區”,讓更多制度突破、更多創新資源向此聚集,為科研人員提供探索“無人區”的土壤。
如果細數核心技術創新的關鍵賽道,不難發現,我省一系列具有重大影響力的創新成果,精準有力地服務于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勝利油田建成的國內首個百萬噸級CCUS示范工程就是其中之一。

“我們取得了‘理論研究—技術開發—工程示范—產業化應用’的實踐落地,實現了埋存降碳改善生態環境、增產原油保障能源安全的深度耦合,為我國低滲透油藏高效動用、能源行業轉型發展蹚出了路子、積累了經驗。”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勝利油田分公司總經理楊勇說,CCUS示范工程為我國“雙碳”戰略實施和綠色低碳轉型提供了關鍵技術支撐。
如何更加積極承擔國家重大科技任務?省科技廳廳長孫海生表示,我省正努力爭創國家區域科技創新中心,加快水動力平臺、空天動力、深地探測、電磁橇等大科學裝置預研建設,力爭更多國家戰略科技力量落地山東。
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基本路徑。當前,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發展新質生產力,對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提出了更為迫切的需求。
萬華化學是中國化工行業的科技領軍企業,承擔了多個重大科技成果產業化項目,助力國家許多關鍵材料實現自主可控。“我們將依靠科技創新這個核心引擎,開展新一代高端化工新材料、合成生物學、電化學等技術的研發,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轉型互促共進。”萬華化學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廖增太說。
加速成果轉化,才能拓寬融合路徑。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廳長陳飛介紹,將繼續堅持市場化導向,深化產學研用協同創新,加快制造業創新中心等創新聯合體建設,引導企業承接和應用先進成果。“瞄準突破性技術催生新質生產力,實施‘人工智能+’行動,出臺人工智能賦能高端裝備、化工、鋁業等行業推進方案,推動傳統優勢產業不斷孕育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
科技創新是為了造福人類,這一點在醫學領域體現得更為明顯、具體。2024年度省科學技術獎中,健康衛生領域的成果突出。“我們為創造一個沒有麻風的世界,貢獻了中國智慧。”省科學技術獎最高獎獲得者、山東第一醫科大學研究員張福仁說,“同時,我們構建了一個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由189家醫療衛生機構組成的覆蓋全省一億人口的醫防融合、雙向轉診新體系。這不僅提升了新發再發感染性皮膚病的快速處置能力,也讓山東的疑難重癥皮膚病患者,無須出省就能享受高質量診療服務。”

創新是一粒種子,有了優良的生態,才能生根發芽、開花結果。近年來,圍繞加快構建一流科技創新生態,青島作出諸多探索。“青島出臺成果轉化創新改革‘10條’措施,建立科技成果跟蹤對接機制,針對60家重點高校院所組建‘一對一’服務專班。同時,創新推出人才購房券、高校畢業生來青就業創業免租金住宿保障等政策,加快濟青吸引和集聚人才平臺創建,全市人才總量突破287萬人。”青島市相關負責人說。
以隆重的儀式、至高的禮遇,褒獎科技工作者,是山東重視科學技術的最好體現。大會現場,獲得表彰的科技工作者紛紛表示,將繼續厚植家國情懷,永葆探索熱忱,傾力提攜后學,為科技報國、科技強省奉獻更多才智!
(大眾新聞·大眾日報記者 于新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