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國家統計局發布2025年6月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非制造業商務活動指數、綜合PMI產出指數。其中,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為49.7%,比上月上升0.2個百分點,仍處于收縮區間。非制造業商務活動指數為50.5%,比上月上升0.2個百分點;綜合PMI產出指數為50.7%,比上月上升0.3個百分點,均高于臨界點。
PMI雖然連續2個月上升,但也連續3個月處于收縮區間,顯示經濟回升向好基礎尚不穩固。對此,經濟學家、新質未來研究院院長張奧平認為,外需因前期“搶出口”“搶轉口”效應的集中釋放,后續或將大幅放緩;內需除政策支持的“兩重”“兩新”外,其他方面回升動力仍顯不足。下階段需加快地方政府專項債券、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超長期特別國債等存量政策的發行使用,更大力度支持擴內需、穩外貿。

張奧平分析,從制造業采購經理調查指標體系的13個分類指數來看,制造業供需兩端均回升,但“供強需弱”格局仍延續,外需、價格等指數仍低于臨界點。具體來看:
供需兩端回升,供強需弱:生產端,6月PMI生產指數為51.0%,比上月上升0.3個百分點;需求端,6月PMI新訂單指數為50.2%,比上月上升0.4個百分點,供需兩端均小幅回升至臨界點以上,但供強需弱格局仍延續。
外需仍低于臨界點:PMI新出口訂單指數是出口的領先指標,6月PMI新出口訂單指數為47.7%,比上月小幅上升0.2個百分點,仍低于臨界點,映射“搶出口”“搶轉口”效應仍對外需有所支撐,但支撐強度已顯不足(5月較4月PMI新出口訂單指數上升2.8個百分點),后續或將大幅放緩。
價格偏弱運行:主要原材料購進價格、出廠價格指數與PPI環比方向基本同步,6月主要原材料購進價格指數為48.4%,出廠價格指數為46.2%,均低于臨界點。經濟整體“供強需弱”格局下,價格仍處低位運行。
此外,張奧平分析認為,從企業層面來看,中小企業壓力相對更大一些。大型企業PMI為51.2%,比上月上升0.5個百分點,高于臨界點;中型企業PMI為48.6%,比上月上升1.1個百分點,低于臨界點;小型企業PMI為47.3%,比上月下降2.0個百分點,低于臨界點。
截至5月底,民營企業數量已突破5800萬戶,其中中小企業占比超過95%。因民營企業創造了80%以上的城鎮就業,中小企業經營壓力大則會直接影響就業。6月從業人員指數為47.9%,比上月下降0.2個百分點,低于臨界點。
因當前經濟主要矛盾仍為需求不足,且外需或將大幅放緩,張奧平建議,“各地區各部門應將擴大內需作為下階段首要工作任務。”
其中,在財政政策方面,加快今年已安排的4.4萬億元地方政府專項債券、1.3萬億元超長期特別國債發行使用,加力擴圍落實“兩重”建設與“兩新”工作,為后續增量財政政策加碼留出空間。在貨幣政策方面,加快落實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重點支持教育、體育、文化旅游等服務消費相關領域基礎設施方向及人工智能、數字經濟等新質生產力方向,以“真金白銀”的政策措施加力擴大內需。
(大眾新聞·經濟導報記者 初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