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山東省政府新聞辦舉行“矢志創新發展 建設科技強省”科技人才系列記者見面會,邀請4位在全省科技大會上受到表彰的科技工作者以“厚植創新沃土,勇攀科技高峰”為主題與記者見面交流。

山東大學智能通訊研究院院長張海霞:首創STCNet方案,解決無限通信“老大難”問題
張海霞在無線通信與網絡關鍵技術研發科研一線已經學習工作了近20年,她和團隊在大規模天線技術、無線資源優化管理以及數據輔助的智能通信網絡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

隨著5G被列為“國家新基建”,張海霞和團隊率先開展了無線通信關鍵技術在工業物聯網等領域落地應用研究,取得的原創理論與技術成果已在智能制造、智慧城市等領域成功應用,服務海爾空調智能制造,支撐海信推出億級用戶視頻服務系統,累計創造經濟效益超10億元,相關研究成果也獲山東省技術發明一等獎等20余項科技獎勵,張海霞也因此先后獲得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獲評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等。
在5G時代,讓城市級無線數據流量精準預測是業界公認的“老大難”問題,張海霞和團隊大膽設想,用人工智能數據驅動的方法來解析城市尺度無線流量數據的時空規律,他們首創的STCNet方案的預測精度實現了學界公認的飛躍,成果也登上了通信領域的頂級期刊。成果發表伊始,連續居于期刊前10%熱點論文行列,在實際應用部署中克服困難,成功完成算法調試并上線。
張海霞認為,當前,山東正深入實施新舊動能轉換戰略,要實現從“制造大省”向“制造強省”的躍升,其關鍵在于借助以5G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為傳統產業賦能,破解數智化轉型的關鍵瓶頸。“我們研發的面向工業物聯網的5G關鍵技術,其核心價值在于借助無線通信鏈路打通傳統產業數智化升級的‘最后一公里’,構建5G工業物聯網生態圈,推動山東構建起萬物互聯、智能協同的未來工廠新范式,助力山東省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張海霞說。
“‘敢想’是起點,‘敢闖’是路徑,‘實干’是抵達的唯一方式。”未來張海霞和團隊將持續深耕這一領域,為山東建設科技強省與數字強省貢獻智慧與力量。
中國海洋大學教授、山東省海洋工程重點實驗室主任史宏達:讓波浪能變海島“綠色充電寶”

科技工作常常面臨從“0”到“1”的挑戰。在史宏達團隊的科研過程中,這個突破具像化為“偏遠海島獨立供電方面”的一項關鍵技術。
中國擁有近11000多座海島,解決其能源供給是重大戰略需求,但長期以來,如何為遠離大陸的海島穩定供電,是一個世界性難題。
這些島嶼往往負荷有限、面積狹小,鋪設海底電纜不僅距離遙遠,技術和經濟成本都極其高昂。為此,史宏達團隊創新性地提出“海能海用、就地取能、多能互補、獨立供電”的理念。2012年,他們將目光投向青島的齋堂島——這里蘊藏著豐富的波浪能和潮流能資源,并在此啟動了國內北方首個海洋能示范基地的建設。
“最令我難忘的是2014年1月15日。那天齋堂島海域寒風凜冽,風急浪高。就在這樣惡劣的海況下,我和團隊堅守在海上,成功將自主研發的‘10kW級組合型振蕩浮子波能發電裝置’投放到位。這套裝置從根本上解決了傳統設備‘小浪不發電、大浪易損壞’的瓶頸問題,標志著我國在波浪能高效捕獲技術上邁出了關鍵一步,為后續規模化、低成本開發奠定了堅實基礎。”史宏達介紹。
以此為基礎,史宏達團隊建成了國內首座裝機容量600kW的海洋能多能互補獨立電站。它不僅解決了島上300多戶居民的部分生活用電,還為當地海水養殖提供了綠色動力,成功實現了海洋能海島供電的工程示范。未來,史宏達將帶領團隊在齋堂島海域建設“海洋能海上綜合測試場”,為我國海洋能裝置的實海況測試、運行評估打造一個高標準的國家級試驗平臺。
隨著國家戰略需求的牽引和波浪能技術成熟度的不斷提升,未來波浪能市場必將迎來剛性增長。史宏達團隊取得的關鍵突破,將同步推進波浪能裝備向大型規模化與小型專精化兩個方向發展,帶來多方面的深刻改變:支撐重大海洋工程與民生需求,賦能小型無人設備,提升綜合能效。
史宏達表示,在攻克這些技術難關的過程中,最核心的動力源自將技術突破轉化為服務國家重大需求、惠及民生的實際成果。“親眼見證技術參數轉化為照亮海島的燈光、驅動養殖設備的動力、守護海疆的能源保障,這一過程本身,就是支撐我們科研團隊保持熱情、堅守耐心的最強大精神源泉。”
煙臺市農科院副院長辛國勝:將“保命糧”甘薯選育為“烤薯界的愛馬仕”

甘薯高產穩產的特性,曾是中國救災糧和保命糧。甘薯的保健價值被世界所公認,日本國立癌癥研究所將甘薯列為第一抑制腫瘤食品,美國公共利益科學中心將甘薯列為第一健康食品。“甘薯這么好,但是如何讓大眾對甘薯更加厚愛?選育優質、高產、多抗甘薯品種就成為我們團隊的主要攻關方向。”辛國勝在選育過程中提出了自己的疑問。
隨后,他帶領團隊將優質作為第一目標,所有工作都圍繞優質來開展,研究出“人工昆蟲互補二次授粉法”,將傳統閉花掛牌時間用來做更多的組合,擴大了遺傳范圍,大名鼎鼎的煙薯25就是用這種方式選育出來的。
煙薯25的選育過程歷經14年的風雨洗禮:2005年獲得了煙薯25的株系后,經過反復的鑒定、評價工作;2012年通過山東省審定和國家鑒定,并正式命名為煙薯25,其香甜可口的優勢,很快掀起來一股食用甘薯熱潮,引領了甘薯產業的發展,被大眾稱為“烤薯界的愛馬仕”,誕生了一批真正的農民百萬富翁,也為中國種植業結構調整、鄉村振興發揮出積極作用;2015年煙薯25在全國開始大面積推廣,2019年以來,一直是全國推廣面積最大的甘薯品種,增加社會經濟效益500億元以上。
辛國勝說:“下一步我們將圍繞產業短板,比如對淀粉型甘薯品種存在高產、高淀粉率、淀粉品質難于兼顧的問題進行研究,力爭選育一個高淀粉、淀粉粘度高、高產、抗病的好品種,讓種植者受益、加工企業受益、消費者滿意,為我國農業產業振興發揮好作用。”
青島鐳測創芯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琪超:助力高端激光雷達器件實現國產替代

王琪超介紹,團隊從事研發的高光譜分辨率激光雷達是一種非接觸式的高端遙感裝備,基于相關的激光雷達裝備,可以高精度、高時空分辨率地獲取風、溫、濕、氣溶膠、水凝物、溫室氣體、顆粒物、臭氧等各類參數和動態變化,相關數據對于經濟、民生是十分重要的。“舉例來說,在風電領域,激光雷達技術能夠助力海上、陸上風電場前期勘測,大幅壓縮建設成本;在航空安全領域,能夠為民航機場等提供實時的低空風切變預警和飛機尾渦探測,保障航班起降安全,提升通行效率;在氣象領域,服務全國氣象激光雷達觀測網建設,助力氣象防災減災能力提升;在環境領域,實現大氣污染物定量監測及輸運通量分析,服務城市及工業園區污染溯源。”
目前,青島鐳測創芯團隊已成功掌握激光雷達關鍵光學、電子學不同器件及核心算法能力,在保證性能國際領先的前提下將成本大幅降低,解決了長期以來高端激光雷達器件依靠進口的難題。王琪超說:“初步估計來說,團隊相關裝備的應用,已帶動行業提質增效30億元以上,并成功服務于國家重大活動及任務保障。”
激光雷達原理雖早在上世紀就得到了突破,但真正實現市場化卻是一場數十年的長征。在這個過程中,青島鐳測創芯科技有限公司起步的資金短缺、產品研制及中試的場地需求、市場拓展的性能背書都成為發展面臨的難題。在政府的支持幫扶下,企業成立的第二年,相關產品便得到認可,成功服務于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閱兵式的氣象保障,并獲得閱兵指揮部的表彰。
未來,青島鐳測創芯團隊將持續加大研發投入,進一步加強核心器件及技術的研發,實現相關產品的小型化、低功耗、多平臺搭載、多參數探測、多領域服務能力,響應國家戰略,著重在低空經濟、新能源等代表新質生產力的方向發力,踐行科創企業服務國家發展大局的使命擔當。
(大眾新聞·經濟導報記者 戚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