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無疑是支付寶“碰一下”業務的爆發年。
自去年7月正式上線以來,支付寶“碰一下”業務便呈現出迅猛的增長態勢。依托平臺激勵政策和便捷的支付體驗,該功能已在部分支付場景實現對“掃一掃”的替代。截至今年4月24日,“碰一下”用戶規模突破1億大關。
該功能在商家端的推廣同樣迅速:截至8月18日,“碰一下”設備鋪設突破100萬臺,覆蓋商戶數達400萬。
不過,“碰一下”的亮眼表現,并未成為支付寶奪回支付市場份額的“救命稻草”——第三方統計機構易觀數據顯示,截至今年一季度,微信支付仍以59.7%的市場份額穩居行業首位,支付寶則占比36.2%,延續收縮態勢。
在支付寶加速布局"碰一下"生態的同時,市場對其安全性的擔憂也日益凸顯。能否構建一個讓用戶真正放心的支付環境,將直接決定"碰一下"能否真正走向深度普及。

“碰一下”快速普及
支付寶“碰一下”是基于NFC(近場通信)技術的一種非接觸式支付方式。用戶只需解鎖手機,將手機貼近商家的NFC設備,即可完成支付。相比傳統的掃碼支付,“碰一下”極大簡化了支付流程:消費者在手機解鎖狀態下,輕觸終端設備即可完成付款,避免了打開App、尋找掃碼入口等多步操作,支付時長從掃碼平均所需的15-30秒壓縮到僅3-5秒。尤其在雙手持物、光線不足或人流密集的場景,其便捷性更為突出。
從2024年6月7日上海靜安大悅城誕生第一筆“碰一下”支付開始,支付寶開啟了大規模的場景拓展。2024年9月,支付寶在“外灘大會”上展示了超過50種“碰一下”解決方案,涵蓋充電寶、自動收貨、點餐、驗票、出行等多個領域。隨后,OPPO、小米、華為等主流手機廠商陸續將“碰一下”納入其設備支持體系。
2025年4月,支付寶“碰一下”用戶數突破1億,其中50%為30歲以下的年輕人。這一群體對新技術接受度高,且在高頻小額消費場景中具有較強的支付意愿。官方數據顯示,在杭州、長沙等首批試點城市,有54%的年輕群體高頻使用這一功能,用戶滿意度高達92%——“碰一下”在年輕用戶中的高使用率,成為其快速普及的重要支撐。
為了培養大眾對“碰一下”支付的使用習慣,盡快搶占新型支付方式的市場,支付寶還拓展了不少垂直領域的場景,但部分方式略顯激進,引發了不少爭議。
8月6日,支付寶與分眾傳媒聯合推出“碰一下搶紅包”服務。該活動目前已覆蓋全國20余個城市,瞄準4億城市主流消費人群。用戶在等電梯時,只需解鎖手機“碰一下”分眾廣告屏幕旁的藍環,即可領取紅包、優惠券并在消費時使用。不過,這一做法引發了不少質疑。許多用戶認為,在電梯場景中并不存在實際的支付需求,這種突兀的廣告植入,更像是對支付行為的“強制性引導”,不僅會引發心理不適,還容易對“碰一下”產生抵觸情緒。
無獨有偶,今年5月,支付寶和雅迪聯合推出首款全面搭載“支付寶碰一下”的量產電動車——“冠能S白鯊”。該電車的官方指導價4699元起,用戶無需攜帶物理鑰匙,只需將解鎖的手機貼近儀表盤“碰一下”標識區,即可實現1秒極速解鎖,效率較傳統方式提升90%以上。

不過,支付寶所強調的“省時省力”這一賣點,似乎并未真正打動用戶。許多消費者表示,相較“一秒解鎖”,他們更關注的是電動車的核心性能,如電池續航、電機質量等關鍵參數,而官方卻“避重就輕”,在宣傳中對這些實質性內容著墨不多。更有用戶直言該電車定價缺乏誠意,“功能實用性不強,性價比太低”。
快速擴張給支付寶帶來了“消化不良”的挑戰。盡管“碰一下”在用戶端和商家端的推廣都取得了亮眼的數據,但這些推廣方式尚未真正抓住用戶的核心痛點——相較于節省幾十秒的操作時間,用戶更關心“安不安全”這一根本問題。
安全問題才是核心
1月23日,支付寶安全中心發文稱,近期有自媒體發布擺拍虛假視頻,捏造“使用支付寶碰一下錢被隔空盜刷”等不實內容,部分造謠者已受到懲處。
與該聲明同步而來的,是關于“‘碰一下’支付很安全”的刷屏式“科普”。不少支付平臺產品安全專家也紛紛表示,“碰一下”相當于用戶通過碰完以后云端下發條形碼信息來進行支付,這種支付方式大多需要在有網絡的情況下來進行,如果發現支付過程有可疑情況,會觸發用戶的二次驗證請求,甚至停止交易。
支付寶在當日聲明中表示,已于1月21日啟動“你敢碰我敢賠”保障計劃:用戶使用“碰一下”支付過程中如發生資金被盜,經核實后支付寶將作全額賠付。
不過,支付寶推出的保障計劃,并未完全消除用戶對支付安全的擔憂。這種“兜底”政策雖旨在增強用戶對“碰一下”支付的信任感,但也反映出NFC近場支付在安全性層面仍存在一定爭議。
也有用戶表示,盡管支付寶提供了全額賠付的保障,但如果發生被盜刷的情況,用戶仍將面臨冗長的申訴與核實流程,“不僅耗費時間和精力,更重要的是,我們本不必承擔這樣的風險。”

除了技術層面風險的顧慮,“碰一下”還存在管理層面的隱患。以支付寶在電梯場景中推廣的“碰一下搶紅包”服務為例——支付寶官方一再強調該設備“絕對安全”,并解釋其既不直接支付,也不會自動扣款,仍需用戶解鎖手機、手動點擊才能領取優惠券——這類操作看似風險較低,但也并非牢不可破。
近年來,隨著二維碼支付的普及,“不隨意掃描陌生二維碼”已基本成為社會共識。那么,在公共場合中,NFC設備是否就可以隨意“碰一下”了呢?若有不法分子仿造終端、誘導用戶跳轉至釣魚網站,竊取用戶信息,又該如何有效防范?
此外,用戶在點擊過程中,其手機號、定位等隱私數據也可能被收集。盡管支付寶聲稱會對用戶信息采用嚴格的加密保護機制,個人信息只會保存個人的支付寶安全區域內,安全可靠,但潛在的風險并未完全消除。
當用戶選擇領取各品牌推送的優惠券或紅包時,相關個人信息實際上也會同步流向商家端。這一過程使得用戶的隱私數據跨出了支付寶承諾的封閉保護環境,而轉入商家的營銷體系之中——這些數據后續如何使用、是否得到同等程度的保護,用戶往往既難以知情,也無法控制。數據移交后的管理責任與邊界模糊,已成為許多用戶擔憂的核心。
對此,分眾傳媒的客服回應,“該(‘碰一下’)設備是由支付寶生產,而不是由本公司生產。如果用戶確實有相關疑慮,建議不領取該紅包。”這一回應,顯然難以獲得用戶對“碰一下”的信任。
多方合圍下的戰略之舉
支付寶不遺余力地對“碰一下”進行全方位推廣,其搶占新型支付市場的“野心”躍然紙上。但這一抉擇的背后,是支付寶被多方合圍下的無奈之舉。
支付寶作為行業“老大哥”,在移動支付競爭的上半場占據了絕對的主導地位。第三方數據機構艾瑞咨詢顯示,2014年,支付寶移動支付市場份額高達82.3%;反觀彼時第二名騰訊財付通,占有率僅為10.6%。近8倍的差距,讓支付寶的壓倒性優勢展露無遺。

而如今,支付寶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多維競爭壓力——
微信支付依托其強大的社交屬性,通過紅包、小程序和便捷的線下掃碼等功能,不斷侵蝕支付寶的市場份額。其推出的“刷掌支付”功能,目前雖然尚未大規模推廣,但其“目視之下可控的支付”理念,仍與支付寶“碰一下”形成了差異化競爭;
在理財、借貸等金融領域,平安付依托中國平安集團的全鏈路金融牌照優勢,積極推行“支付+金融”的深度協同戰略。其業務從供應鏈與保險支付等B端場景切入,持續夯實企業級服務根基,構筑起獨特的競爭護城河,已成為支付寶在ToB賽道不可忽視的競爭對手;
與此同時,支付寶在國際化進程中同樣遭遇阻力。盡管多年布局海外市場,支付寶仍未擺脫“華人專用”的標簽。在歐美主流電商渠道,PayPal等支付巨頭仍占據主導;即便通過與本地電子錢包合作進入東南亞、南亞等市場,支付寶也未能復制其在國內的廣泛影響力。
曾經看似穩固的支付帝國,正在多方力量的夾擊下,悄然出現裂痕。站在十字路口的支付寶,正試圖通過開拓新的支付方式,以極致便捷的體驗重新贏得用戶。
壓力之下,支付寶頻繁推出“碰一下免單”“碰一下立減”“碰一下領券”等高補貼活動,試圖以短期激勵快速培養用戶習慣。可以說,當前“碰一下”取得的一些進展,很大程度上依賴于高額的運營補貼,“補貼一停,情感歸零”的隱憂仍在。用戶究竟是真正認同這種支付方式的便捷與安全,還是僅僅在紅包優惠的“誘惑”下,暫時忽略了潛在的風險?這一問題,尚未有明確的答案。
此外,還有不少用戶在社交平臺表示,“碰一下”所獲紅包的使用規則往往復雜繁瑣,一些“薅羊毛”失敗的體驗,反而削弱了用戶對該支付方式的好感與信任。
在移動支付競爭下半場,技術創新必須與商業價值、安全保障同步推進,任何單一方面的突破都難以帶來真正成功。對于支付寶而言,如何為“碰一下”搭建一套足以讓市場和用戶信服的安全體系,以及該功能究竟能為其拉升市場份額提供多大動能,仍是需要深入研判的核心課題。
(大眾新聞·經濟導報記者 石瀟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