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一則人事變動消息引發行業關注:前快手副總裁、可靈AI事業部技術部原負責人張迪,低調加盟嗶哩嗶哩(下稱“B站”),并出任技術條線負責人。
這一變動的“突然性”尤為值得關注——今年7月,張迪仍以快手高管的身份,在全球數字經濟論壇上發表主題演講,彼時仍被視為快手AI技術的“門面擔當”。
從代表快手發聲到加盟B站任職,短短兩個月內,張迪的職業軌跡完成快速轉身,這一變化立刻引發業界廣泛猜測:是快手主動調整AI戰略方向,還是B站以更具優厚的條件挖角核心人才?這一關鍵人物的職業抉擇,又將為兩家公司帶來怎樣的影響?

從快手AI關鍵人物到B站技術舵手
張迪的職業生涯堪稱中國互聯網AI技術發展的縮影。
公開資料顯示,張迪本碩畢業于上海交通大學計算機系,2010年加入阿里巴巴,曾任阿里媽媽大數據與機器學習工程架構負責人,參與構建了淘寶搜索廣告、精準定向廣告等核心系統。2020年,他跟隨導師蓋坤(現任快手高級副總裁)加入快手,擔任技術副總裁,并于2023年初全面接手大模型與多媒體技術團隊,成為快手AI戰略的關鍵執行者。
在快手期間,張迪主導了可靈AI從0到1的突破。2024年后,作為技術一號位,張迪開始牽頭可靈大模型的底層架構和應用落地。
2024年6月,他帶隊推出國內首個上線即可用的視頻生成模型“可靈1.0”,隨后快速迭代至2.0版本。今年3月,可靈AI的年化收入運行率已突破1億美金,且今年4月、5月的月度付費金額連續超過1億元人民幣。
截至今年7月,可靈AI全球創作者數量突破4500萬,產品自發布以來累計迭代升級30余次,生成超2億個視頻和4億張圖片,并通過API為超過2萬家企業客戶提供服務。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7月,張迪還在全球數字經濟論壇上代表快手分享《AI時代的視覺表達新基建》主題演講,彼時張迪仍被視為快手AI技術的“門面擔當”。
然而變故突至。8月15日,快手內部宣布組織調整:高級副總裁蓋坤直接接管可靈AI技術、產品、運營三條線,張迪卸任。不到一個月,多家媒體確認張迪已低調加盟B站,出任技術條線負責人。這一快速轉身引發業界廣泛猜測——究竟是快手主動調整AI戰略方向,還是B站以更具吸引力的條件挖角核心人才?
值得注意的是,這并非快手近期唯一的高層變動。9月1日,快手另一高級副總裁余海波轉任榮譽顧問,安全合規線由馬宏彬接手。多重人事調整背后,反映出快手正在重新劃定權責邊界與資源分配邏輯。
快手AI戰略連續性面臨考驗
張迪的離開,對快手造成的最直接影響在于,其AI技術路線的連貫性與穩定性或將難以維系。
作為可靈AI的技術架構師,張迪深度參與了大模型底層設計及應用落地全過程。Wind數據顯示,在其主導期間,快手AI業務取得顯著商業化進展:今年第二季度,快手線上營銷服務收入達198億元,同比增長12.8%;每位日活躍用戶平均線上營銷服務收入提升至48.3元,同比增長9%。與此同時,可靈AI的營業收入超過2.5億元,環比大幅增長67%。
盡管快手的AI項目發展勢頭強勁,但核心人物的更換帶來的不確定性仍不容忽視。張迪的接任者蓋坤雖為技術老兵,但其上任后,需同時分管社區科學線和國際化業務,精力分散之下可能影響AI產品的研發效率。
據了解,目前快手AI體系已形成技術、產品、運營三條線統一匯報的格局,決策效率有所提升,但創新容錯空間可能壓縮。對比張迪時期“技術主導”的模式,新架構更強調業務協同,或將改變快手AI的研發節奏和方向。
目前,可靈AI正處于從技術突破向規模商業化轉型的關鍵期。財報顯示,今年二季度,快手每位日活躍用戶平均線上營銷服務收入環比增長9.5%,AI驅動廣告變現的潛力正在顯現,此時更換技術負責人可能打斷這一勢頭。
值得注意的是,視頻生成領域技術迭代十分迅速,且快手正與抖音等競爭對手在AI賽道上激烈角逐。張迪的離職,可能使快手在技術路線探索、產品創新速度上陷入短暫被動。對手若抓住時機,在AI相關的核心技術上實現突破,快手將面臨更大的市場份額擠壓風險。
B站收獲“技術強心針”
與面臨種種隱憂的快手不同,對于B站而言,張迪的加盟猶如一劑強心針,為平臺技術發展注入了新活力。
張迪的加入劍指B站兩大痛點:技術短板與商業化效率。盡管B站2025年Q2財報顯示營收73.4億元,凈利潤2.18億元,實現歷史性盈利,但其技術實力與頭部平臺仍有差距。Wind數據顯示,B站2025年6月MAU為3.63億,DAU1.09億,日均使用時長105分鐘,用戶規模及時長均落后于快手。
而張迪在AI基礎設施搭建、大模型研發以及技術商業化落地等方面積累的豐富經驗,恰好能彌補B站的不足。
B站創作者群體龐大且活躍,對高效創作工具需求強烈。張迪團隊曾在快手成功開發智能剪輯、虛擬主播等多項技術,此類能力若能引入B站,將顯著提升平臺的內容生產效率和體驗,進一步吸引優質創作者。值得注意的是,B站正在測試的“花生AI”視頻創作工具,與張迪在快手主導的可靈AI具備明顯技術同源性,例如“文案/音頻3分鐘成片”功能與可靈“圖文生視頻”的技術路徑高度契合。張迪的加入預計將加速此類工具的迭代,切實降低B站UP主的創作門檻。

值得關注的是,B站今年重點發力視頻播客業務(如《羅永浩的十字路口》),該業務需要強大的AI剪輯和推薦技術支撐。張迪團隊在快手積累的多模態內容理解能力,可顯著優化B站“播客轉視頻”的體驗。Wind數據顯示,今年二季度B站月均付費用戶3180萬,同比增長10%,展現出強勁的商業化潛力。AI驅動的體驗升級,有望進一步推動其付費業務增長。
此外,張迪在阿里媽媽期間構建的廣告算法體系,也能夠彌補B站在商業化基礎設施方面的短板。他所主導的廣告算法優化與全鏈路視頻偏好預測技術,可幫助B站提升推薦精準度、增強用戶黏性,進而拓展廣告與會員轉化的空間。
作為國內頭部UGC視頻平臺,B站年輕用戶對虛擬偶像、互動視頻等新玩法接受度高。憑借張迪在多模態技術等方面的積累,B站有望打造出更具沉浸感、互動性的虛擬體驗場景,進一步鞏固在年輕用戶群體中的領先地位,并拓展如虛擬偶像運營、互動視頻付費等新型商業模式。
其實,無論是快手選擇讓業務線負責人接管AI,還是B站引入有商業化背景的技術高管,都表明AI投入必須清晰回答“如何盈利”這一關鍵命題。張迪在快手實現1億美元年化收入的成績,或許正是B站最看重的履歷亮點。
不過,最終決定勝負的,不僅是單點技術突破,更是組織能力與商業生態的整體協同。對張迪和B站而言,蜜月期后的落地成效才是真正的考驗;對快手來說,如何保持AI優勢不因人事變動而削弱,同樣關乎長遠競爭力。
(大眾新聞·經濟導報記者 石瀟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