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16日晚,云鼎科技(000409.SZ)公告稱,近日收到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山東監管局(下稱“山東證監局”)出具的《關于對云鼎科技及相關責任人員采取出具警示函措施的決定》(下稱“《警示函》”)。原因直指其2015年合并報表范圍內山東泰德新能源有限公司(下稱“泰德新能源”)部分貿易業務不符合收入確認條件,導致公司當期年報相關信息披露不準確。
這一紙警示函,讓一樁“陳年舊賬”浮出水面。
從鐵礦到多元化,2015年的“大轉身”
山東能源集團旗下的云鼎科技,由山東地礦更名而來。
2014年,山東地礦的主營業務仍集中在鐵精粉銷售。當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3.17億元,同比下降22.34%,歸母凈利潤為-3127.42萬元。因鐵精粉價格大幅下跌,該公司主營業務陷入虧損,未能完成重大資產重組時預定的利潤承諾。
經濟導報記者注意到,進入2015年,山東地礦戰略轉向。年報顯示,該公司通過并購、托管、新設公司等方式,一口氣將新能源、房地產、特種輪胎、商業貿易、生物醫藥、現代中藥等七家公司納入合并報表范圍,試圖以“多元化”實現轉型。
這些新納入的公司,成為山東地礦重要的利潤貢獻主體。其中,泰德新能源被寄予厚望。
根據2015年年報,山東地礦當年實現銷售收入22.19億元,同比增長598.76%,并實現扭虧為盈,凈利潤達到9736.62萬元,同比大增411.33%。
這一業績背后,“加工貿易業”板塊貢獻頗大。年報披露,山東地礦2015年的加工貿易業收入高達8.68億元,占總營收比重39.1%。
值得注意的是,在2014年,該公司并無任何貿易類業務。
也就是說,僅一年之間,其貿易板塊即油品加工貿易,就從無到有,并直接撐起了山東地礦超過三分之一的營收,成為轉型的關鍵支柱。
山東地礦2016年年報顯示,其油品加工業務的主體正是泰德新能源。2015年,該公司營業收入7.62億元,凈利潤3824.93萬元。
泰德新能源主要從事新能源、節能環保、新材料等領域的研制開發及生產銷售,銷售模式以直銷為主,其環保燃料油銷售區域主要為山東威海地區,環保成品油銷售區域主要為江西、湖北等地。
如今,從山東證監局的警示函來看,泰德新能源2015年的部分貿易業務,已被認定不符合收入確認條件。監管的追溯意味著,山東地礦2015年的那份“亮眼”財報可能存在重大調整空間。
并購未成,官司“收場”
事實上,圍繞泰德新能源,山東地礦當年曾有更大的計劃。
2015年7月,以未來并購泰德新能源為目的,山東地礦全資子公司山東魯地礦業投資有限公司(下稱“魯地投資”)與泰德新能源股東簽署《委托管理協議》,受托管理其80%股權。但最終并購并未落地。
2019年,山東地礦披露,就泰德新能源委托管理合同糾紛,向濟南市中院提起民事訴訟。魯地投資訴訟請求判令泰德新能源返還借款本金1.85億元。
可以說,從2015年的“并表”,到幾年后的“對簿公堂”,泰德新能源成為山東地礦業績波動的重要變量之一。
2016年、2017年連續虧損后,山東地礦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處理。2019年前三季度,該公司歸母凈利潤-2.56億元,同比下降596.76%,主要受資產減值損失影響。
魯地投資與泰德新能源之間的資金往來,成為山東地礦的一大財務包袱。
根據山東地礦披露的2019年第三季度計提情況,其單項計提其他應收款壞賬準備2.24億元,僅魯地投資一項就達到2.1億元。山東地礦在公告中表示,綜合考量泰德新能源目前經營虧損、停產等因素,故對泰德新能源其他應收款全額計提壞賬準備。
同年,山東地礦股權結構也迎來重大調整,其控股股東由地礦集團變為兗礦集團(即“山東能源集團”),后者為地礦集團、山東地礦共計提供11.03億元借款,緩解了公司資金壓力。
2020年,山東地礦出售魯地投資51%股權,剝離原有礦業開發、醫藥制造、特種輪胎制造和貿易等板塊,同時收購北斗天地68.35%股權和國拓科技90%股權,將主營業務轉向信息化技術服務和煤氣化技術推廣。2021年5月,該公司證券簡稱由“山東地礦”更名為“云鼎科技”。

不過歷史遺留問題并未因此消散,如今監管對十年前舊賬再追溯。警示函還顯示,根據《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辦法》第五十八條的規定,公司時任董事長張虹、時任總經理郭長洲、時任財務總監李清華、時任副總經理兼山東泰德時任董事長黃新才,對違規行為負責。
山東監管局決定對云鼎科技、張虹、郭長洲、李清華、黃新才采取出具警示函的行政監管措施,并記入證券期貨市場誠信檔案數據庫。
(大眾新聞·經濟導報記者 孫羅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