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商務部等9部門印發《關于擴大服務消費的若干政策措施》,提出五方面19條舉措。
其中優化學生假期安排,完善配套政策中提到,在放假總天數和教學時間總量保持不變的情況下,鼓勵有條件的地方結合氣候條件、生產安排、職工帶薪休假制度落實等因素,科學調整每學年的教學和放假時間,探索設置中小學春秋假,相應縮短寒暑假時間,增加旅游出行等服務消費時間。
今年以來,“春秋假”成了一個熱點話題,多地也陸續開始探索實施春秋假。

從“農忙假”到春秋假
什么是春秋假?顧名思義,是在春季和秋季專門設置的假期,區別于傳統的寒暑假。
春秋假并不是一個新鮮事物。很多60后、70后還記得,過去在中小學,特別是農村的中小學,除了有寒假和暑假以外,在春秋兩季還會放春假、秋假,也叫“農忙假”,學生可以回家幫家里干農活。
進入20世紀90年代,隨著雙休制度的全面推行,這一放假安排才逐步退出歷史舞臺。
不過近些年,春秋假又頻繁被提及,并越來越受到公眾關注。
早在2013年國辦印發的《國民旅游休閑綱要(2013—2020年)》、2014年國務院印發的《關于促進旅游業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等文件中,就對學校放春秋假作出了原則性規定。
2019年,國家發展改革委等九部門發布的《關于改善節假日旅游出行環境促進旅游消費的實施意見》再次提到:制定出臺中小學放春假或秋假的辦法。
2020年,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第1966號建議提出“增設大中小學春秋假期,建立錯峰休假制度促進旅游業均衡健康發展。”
同年10月,教育部答復稱,在保證開足開齊國家規定課程、完成好正常教育教學任務和教學時長的前提下,學校放假時間包括春秋假時間由各地、高等學校結合實際做出具體安排。
2025年3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中再次提到,鼓勵有條件的地方結合實際探索設置中小學春秋假。
從長達十余年的輿論探討可以看出,春秋假已經逐漸成為共識。此前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曾聯合問卷網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71.3%的受訪者支持在更多大中小學放春假。
直至今年9月16日,國家9部門發文。
眼下,距離“國慶”只剩下兩周時間,不少學生家長關心“中小學秋假會來嗎”?

杭州、恩施等地已實行春秋假
目前,浙江杭州、湖北恩施已明確實行中小學春秋假制度。
說起春秋假,杭州是“先行者”,自2004年起開始實施中小學春秋假試點。近年來,杭州春假的時間一般在5月前后,秋假的時間則是10月前后。
值得一提的是,杭州還考慮到雙職工家庭的難處,明確為有需要的家庭提供免費春秋假托管服務,解決家長的后顧之憂。
2014年,湖北恩施州恩施市開始在義務教育學校嘗試放春假。2017年起,恩施州決定在全州義務教育學校放春假和秋假,每次時長2至3天,原則上與法定節假日或雙休日銜接。此外,今年3月,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教育局發布一則春假通知,明確2025年全市義務教育學校放春假,4月7日至8日,與清明節假期相連。

多地在研究相關事宜
9月16日,據人民網報道,江蘇省教育廳相關負責人回應稱,中小學春秋假并非省級層面的硬性要求,各設區市正在研究相關事宜,將結合各地不同情況做出安排。
9月1日開學第一天,成都市教育局回應中小學春秋假問題,稱市教育局高度重視并研究國內先行城市經驗,支持學校在征求家長意見的基礎上,結合學生年齡特征、學段特點和研學活動等實際,通過靈活調整教學計劃,探索實行春秋假,并為有需求的學生提供校內托管服務。
8月,佛山印發《佛山市教育局關于開展中小學春秋假試點工作的通知》指出,為進一步貫徹落實國家有關“雙減”政策要求,調整中小學生學習節奏,減輕學生過重課業負擔,形成勞逸結合的良好狀態,引導學生更多地走出課堂、走向社會、走進大自然,2025-2026學年將在全市義務教育階段學校進行春秋假試點。2025-2026學年秋假:安排在11月12日-14日,共三天。2025-2026學年春假,安排在“五一”假期前后,共兩天,具體時間待國務院公布2026年節假日放假安排后確定。
5月,江蘇省政府辦公廳印發的《江蘇省實施提振消費專項行動若干措施》提出,鼓勵有條件的地方試行將“五一”前3個工作日、“國慶”前3個工作日分別設置為中小學春假和秋假。

專家:落實家長帶薪休假是關鍵
正如中國社會科學院旅游研究中心學術顧問劉德謙的觀點,推行學生春秋假制度,還需多方協同配合、做好對接。
首先,要落實好職工帶薪年休假制度,中小學放春秋假的意義才能更好體現,否則就可能成為家長新的負擔。帶薪休假離不開地方政府的推動、監督。用人單位也應優先考慮子女上學職工的彈性休假安排。
其次,各地要結合實際制定中小學放春秋假的實施辦法,學校在教學模式、教學制度上也要做出相應調整。這不僅是學習時間長短的問題,還是學習節奏變化的問題,受教育者和教育者都需重新適應。家長也應破除焦慮心理,切實陪伴孩子走進自然、開闊視野、陶冶情操,而不能將春秋假變成孩子的“第四學期”。
資料來源:人民網、廣州日報、恩施日報、潮新聞等
(大眾新聞編輯 于春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