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發展更重內涵和品質
三個關鍵詞看山東城市發展之變

青島浮山灣景色。(□通訊員呂建軍報道) 數據:方壘制圖:鞏曉蕾
山東城市發展,正在經歷一場從“量”到“質”的變革。
隨著我國城鎮化從快速增長期轉向穩定發展期,城市發展正從大規模增量擴張階段轉向存量提質增效為主的階段。作為北方經濟大省和人口大省,黨的十八大以來,山東堅持以人為本的城市發展理念,加快發展方式轉型,更加注重內涵式發展。
理念之變: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
不久前落幕的2025海洋合作發展論壇,不僅是一場國際盛會,更成為展示城市活力與現代化治理水平的一扇窗口。
如今,濟南、青島已躋身國家超大特大城市行列,煙臺、濰坊等8座城市邁入大城市序列,濱州、德州等10個中等城市與74個小城市、1071個建制鎮協同發展、互促共進……山東的城市發展,已構建起“雙心引領、多點集聚”的城鎮空間新格局。
回望2012年,山東城鎮化率僅為52.03%;如今,全省常住人口達1.008億,城鎮化率以年均1.2個百分點的速度穩步增長,至2024年已達66.48%。城鎮人口年均增長138萬人,總量達到6701萬人,居全國第二位,山東已成為推動全國城鎮化水平穩步提升的重要力量。
數字的背后,是發展理念的根本轉變——“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
問需于民、問計于民、問效于民,山東實施城市品質提升和城市更新行動,加快基礎設施更新改造,打造12345政務服務熱線等監督平臺,構建“群眾點單—政府接單—社會評單”的民生需求響應機制,城市承載力、宜居性和包容度不斷增強,城市居民滿意度不斷提高。
面貌煥新:“詩和遠方”成為日常風景
口袋公園星羅棋布,綠色廊道串聯城鄉……曾經的“詩和遠方”,如今成為許多山東市民的日常風景。
山東將城市更新作為重要民生工程持續推進,努力實現城市“顏值”與“品質”同步提升。
2012至2024年,全省累計新增綠化覆蓋面積14.1萬公頃,新增公園綠地3.6萬公頃,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18.7平方米。總長度超過1.2萬公里的城市綠道蜿蜒成網,綠道服務半徑覆蓋率平均達81.54%。
張村河片區曾是青島主城區最大的“城中村”,如今,該片區已蛻變為現代化宜居社區,配建有學校、公園和便民服務中心。通過統籌實施棚戶區改造、老舊小區改造等民生工程,全省累計已有800余萬群眾“出棚進樓”,2.3萬個小區“舊貌換新顏”。
聚力“好房子”建設,山東評選三批共214個省級高品質住宅試點,總建設規模達1940萬平方米;今年5月1日施行的《住宅項目規范》,更從層高、電梯、日照等方面提升居住標準。
城市發展,既需“面子”,更重“里子”。
山東在地下管網、海綿城市、綜合管廊等“看不見的工程”上發力:城市供水、燃氣普及率及污水集中處理、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均超過99%;2012—2024年累計更新改造各類地下管線8.8萬余公里,保障城市“生命線”安全穩定運行;建成海綿城市近3000平方公里,全省建成綜合管廊1029公里、規模居全國首位……
這些扎實的“里子”工程,默默支撐起城市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的“面子”。
治理升級:智慧元素深度融入城市管理
城市治理,關乎市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山東深化治理創新,以精細化、智慧化破解“大城市病”,推動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提升。
紅綠燈實時感知車流量,門禁系統自動識別身份,供水水質實時監測,政務服務“一網通辦”……智慧元素正融入城市運行的毛細血管,讓治理變得更高效、更人性。
在濟南,全省首個城市級CIM(城市信息模型)平臺整合了智能建造、智慧物業等多類應用,形成“數字孿生城市”雛形;全省16個設區市全部建成“城市大腦”,14市入選中國數字百強市,數量居全國第一。
制度創新讓服務更貼心、更溫暖。
山東在全國率先建立“一委一辦一平臺”城市管理體系,推動城市運行“一網統管”;開展“強基礎、轉作風、樹形象”專項行動,制定25項精細化管理標準,建成城管工作站3900余個、服務窗口4200余個,基本實現城市管理進社區全覆蓋。
物業服務是基層治理的關鍵一環。威海全域推進“紅色物業”,打造“智慧物業”服務平臺,探索出黨建引領與社區治理深度融合的實踐路徑。目前,全省3.5萬個住宅小區中,已有70%成立業主大會、選舉業委會,專業化物業服務覆蓋率達90%,煙臺、德州獲評全國“加強物業管理共建美好家園”重點城市,推動實現“小事不出樓棟”。
(大眾新聞·大眾日報記者 方壘)
|